典型的巴金森氏症患者時常伴隨著僵硬、顫抖、姿勢控制不穩與平衡不佳等症狀,造成生活功能的障礙;而治療帕金森氏症的方法與時俱進,近期更結合了科技及遊戲,讓患者們玩著遊戲之時能給予治療。Kinect是目前最廣為接受的互動式復健系統,不只成本低、方便使用,亦有許多實證研究證明Kinect系統帶給復健個案的療效;而國立陽明大學於今年也發表了Kinect系統在巴金森氏症患者的應用1,讓我們一探究竟。(論文連結請點我)
實驗目的:
為探討巴金森氏症患者使用Kinect系統下的平衡訓練是否有療效,並與使用傳統治療手法下的平衡訓練做比較。
實驗方法:
- Hoehn and Yahr(評估帕金森患者病情分類表)分級皆落在I到III級間,個案狀況為至少影響單側平衡,但還可以獨立生活
- 簡短智能測驗(MMSE)≧24分(智能狀況正常)
- 有穩定的服用藥物
- 不需輔具協助可穩定站立
- 排除其他神經性疾病史、心血管疾病、影響受測的骨科類疾病、未受控制的慢性疾病。
將20位受測者隨機分配為兩組,實驗組為使用Kinect系統的治療計畫,控制組為採用傳統復健的治療計畫。
兩組的介入都是以平衡訓練為主,訓練時間為前後10分鐘的熱身,以及中間30分鐘的訓練;實驗組採用龍骨王設計之復健遊戲(如下圖),任務由簡單的站立往前觸摸前方的目標物(a. Reaching task 1),接著追尋會移動的目標物(b. Reaching task 2),至更困難的需移動自己的重心避開障礙物(c. Obstacle avoidance),或邁開腳步跨離障礙物(d. Marching)。而對照組則採用與實驗組相似的治療計畫,但為傳統治療師一對一帶領的方法。

實驗結果:
實驗結果如下表,我們發現:
實驗採用身體重心移動的狀況(Limits of stability)及單腳站立(One-leg stance)來評估姿勢穩定度,可以發現實驗組的反應時間減少、身體重心位移增大、方向性的控制百分比提升及閉眼時單腳站立時間增加。
實驗採用柏格氏平衡量表(Berg Balance Scale)及起身行走測試(Time up and go)來評估平衡能力,在實驗組中的表現有顯著進步。
- 傳統治療組,功能性平衡提升
- 使用Kinect系統的進步程度與傳統治療間並無顯著差異

結論:
本次實驗有三項重大的發現
- 使用Kinect系統的患者在姿勢穩定進步效益比傳統治療大。
作者認為Kinect系統可以捕捉個案全身性的動作,以提供訊息來引導個案;而先前張耀仁等學者證實了Kinect系統可以精準捕捉受測者的活動狀況2,因此運用在治療上可達到顯著的效果。而神經再塑的過程中,回饋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,Kinect系統可以在此提供相當大的協助。
Klamroth等學者認為平衡的功能要進步3,一定要進行針對平衡的訓練,這點與本次實驗相符合,兩組都有做平衡訓練,所以都能達到顯著的進步。
- Kinect系統結合體感遊戲,能提供治療巴金森氏症患者的元素
許多研究證實,治療巴金森氏症要以任務導向(task-specific)為主,並且要漸進式的、有變化的、且能夠挑戰到病人的難度。而龍骨王的體感遊戲有提供這樣的元素,客製化的參數設定讓治療更加多元,並配合個案狀況提供不同的虛擬實境的環境,讓患者有機會挑戰不同任務的經驗。
參考文獻:
-
Shih MC, Wang RY, Cheng SJ and Yang YR. Effects of a balance-based exergaming intervention using the Kinect sensor on posture stability in individuals with Parkinson’s disease: a single-blinded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. Neuroengineering Rehabil. 2016;13:78
-
Chang YJ, Chen SF, Huang JD. A Kinect-based system for physical rehabilitation: a pilot study for young adults with motor disabilities. Res Dev Disabil. 2011;32:2566–70.
-
Klamroth S, Steib S, Devan S, Pfeifer K. Effects of exercise therapy on postural instability in Parkinson disease: a meta-analysis. J Neurol Phys Ther. 2016;40:3–14.